找到相关内容177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生佛教真义及其在本邦之需要

    亦日增多。佛教已能救人济世,自不应散沙一盘,而应密切团结,亦应透过其他各种合法团体发挥佛教的精神。其中最重要的应采用佛示的六和敬的僧团规范。六和敬是:大家礼敬相处而「身和」,大家真心实语而「语和」,志...

    心观黄荫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1149068.html
  • 苏轼散文中的禅

    槛外按主观喜好去任意选择。所以从理论上讲,苏轼于佛教是一个“泛宗派”论者。他说:“佛乘无大小,言亦非虚实,顾我所见如何耳。万法一致也。我若有见,寓言即是实语;若无所见,实寓皆非。”(《书金光明经后》)...

    赵仁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3458345.html
  • 菩萨法性印

    亦无羞愧;若无财时,常赞叹施。  三、见有悭者,能破其心;见行施者,心生欣庆,欢喜踊跃,如见父母。  四、见来求者,深自庆幸。若无财物,应以身业供给长老、父母、诸师。  五、应以喜语、软语、法语、实语...

    海涛 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2067248.html
  • 妄言绮语的果报

    在大众中发言气势薄弱,语言没有威力,口才拙劣,虽说实语,别人也不信受。  以下是因绮语受报的事例。  施耐庵,作水浒传,其中*盗之事,描写如画,子孙哑者三世。  维杨某生,造一淫书,完成之后,梦神呵责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0368358.html
  • 绮语的果报

    发言气势薄弱,语言没有威力,口才拙劣,虽说实语,别人也不信受。 以下是因绮语受报的事例。 施耐庵,作水浒传,其中*盗之事,描写如画,子孙哑者三世。 维杨某生,造一淫书,完成之后,梦神呵责。醒后自己反悔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74975344.html
  • 入菩萨行论(第五品)

    平息怒纹眉,众友正实语。 移座勿随意,至发大音声, 开门勿粗暴,常喜寂静行。 水鸥猫盗贼,无声行隐蔽, 故成所欲事,能仁如是行。 宜善劝勉人,未请饶益语, 恭敬且顶戴,恒为众人徒。 一切...

    寂天菩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42279293.html
  • 从〈十善业道经〉浅谈佛教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

    同时主张应积极地去做善业,称为“行善”(行善之善)。隋代智者大师在《法界次第初门》卷上提出与不杀等十项“止善”相应的“行善”,它们分别是:放生、布施、恭敬、实语、和合、软语、意语、修不净观,慈忍、信归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60082175.html
  • 永嘉禅师与永嘉禅

    除恶口:行安慰语与宫商清雅语。   3、以和合语除两舌:行事和合语与理和合语。   4、以如实语除妄语:行事实语与理实语   禅师述观修法云:“善是助道之缘,恶是败道之本。是故智者,要心扶正,实语自立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1339217.html
  • 思想的承接与跨越——从“下杀生”思想谈起

    开始,文化重心自畜牧转向农耕地区,由此开始重视不杀生思想。如奥义书中提到婆罗门的五大义务——苦行、布施(不盗)、正行(不邪淫)、不杀、实语(不妄语);《旃多格耶奥义书》所列之修行德目——苦行、慈善、正行、不杀生、实语:《摩奴法典》——不杀生、不妄语、不偷盗、不非梵行(不淫)、不贪嗔;《包达耶那法典》——不杀生、不妄语、不偷盗、忍耐、不贪:耆那教之五大禁戒也立不杀生、不妄语、不偷盗、贞洁(梵行)、无...

    心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40868029.html
  • 鸠摩罗什译《大品经》《妙法莲华经》中的「深心」

    论》 )    引〈十地论〉来说明「深心」,《大论》云:      此地相如〈十地论〉中广说,入初地菩萨应行十法,深      心乃至实语,...... 何是深心?佛答应萨婆若心,集诸      善根。( 注 7)      引文说初地菩萨应行由「深心」至「实语」等十事, 而    「深心」之意为「应萨婆若心,集诸善根」。      《大论》由「应萨婆若心, 集诸善根」来说明「深心」    , ...

    蒋义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1939674.html